文 | 夜谈股票配资机构
编辑 | 古往奇事说
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涉及到女皇武则天和一个小国的名字。这个小国,因武则天喝醉酒时的一句随口之言,至今仍延续着那个名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关于名字的小故事,看看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
展开剩余85%武则天的心烦与小国的坚持
当时的武则天,虽然已成为当朝的女皇,但她的日子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般顺利。成了皇帝,权力的光环并没有为她带来太多的快乐,反而伴随着的是无尽的纷争与烦恼。她的丈夫李治尚在时,朝廷中的大臣虽然对她有诸多指责,但有李治在,她的权力总是能得以暂时的缓解。然而,李治一旦去世,权力的真空让那些不满的官员开始采取更加直接的手段,刺杀、起义层出不穷,武则天自然焦头烂额,日日为政务操心。
就在她为种种政务烦忧时,一个偏远的小国开始频繁向她上奏,要求改名。这本是件小事,但频繁的上奏令武则天心烦意乱。她不禁想: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名字好好的,何必搞得这么复杂?她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怎能空出心思去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这些小国的使者似乎并不打算放弃,他们一次次的上奏,最终把武则天烦得有些不耐烦。
这个小国的名字原本叫“倭国”或“倭奴国”,按理说,这个名字在当时也算是经过了中国皇家认证的。倭国,这片小岛,原本与世隔绝,人民也相对落后。它一直渴望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向中国朝贡。但长久以来,因为秦汉时期的中国强大,这个小国并没有机会朝见中央政权。直到东汉时期,刘秀的统治让小国感到有些许希望,认为刘秀可能比汉武帝更为宽容。
倭奴国的“请求”与刘秀的“回应”
东汉时期的刘秀,是一位名声不错的皇帝,民间传说他宽和仁爱,脾气远不如西汉的暴君。这使得倭国鼓起勇气,派遣使者到汉朝请求赐予一个名字。为什么这个小国如此执着于名字呢?那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外来国家,若想被视作有地位的国家,都必须得到天朝的认可,名字更是至关重要。没有名字的国家,就等于在别国眼里是一个不值一提的部落。
于是,刘秀的回答并不算冷酷,他并没有像西汉那样直接拒绝,而是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他也不忘“调侃”对方,看到使者个个身形矮小、言语中带着“wa”音,刘秀便随口给了他们一个名字:“倭奴国”。这个名字中的“倭”字,代表着小个子,而“奴”字虽然带有一些贬义,但却在当时也并不完全是贬低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种指代。倭国的使者带着这个名字满心欢喜,回国后立即向周围国家宣扬,声称自己是由中国天子所赐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倭国的国民渐渐不满这个名字,尤其是其中的“奴”字,渐渐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不快。尽管历史上很多周边国家都被称作“奴”,如强大的匈奴,也有类似的称呼,但倭国还是觉得这个名字带有不尊重的意味。
隋朝与倭奴国的“改名风波”
随着东汉的灭亡,中国进入了几百年的动荡时期,倭奴国在这期间的“改名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直到隋朝建立,倭奴国再次鼓起勇气请求改名。然而,这一次,他们遇到了麻烦。隋炀帝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注意到倭奴国的使者在国书中有一句话让他极为不满——“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这句话明显表现出倭奴国不把隋炀帝当一回事,自称“天子”,显然是对隋朝的极大不敬。隋炀帝对此非常愤怒,表示不再接收这些不懂礼仪的蛮夷国书,并命令大臣不再转交倭奴国的信件。
倭奴国并没有放弃,他们等着时机。在隋朝灭亡后,唐朝崛起,倭奴国认为新朝代可能会对他们的请求更为宽容。于是,倭奴国再度派遣使者,想再次寻求改名的机会。然而,唐朝的回应并不像倭奴国所希望的那样乐观。在唐高宗李治的统治下,倭奴国再次提出改名为“日本”,但是这个要求被李治驳回了。因为李治认为,倭奴的名字已经足够有亲切感,而“日本”这个名字显然过于名不副实。
武则天的随口之赐与日本的崛起
倭奴国的希望并未彻底破灭。武则天上位后,倭奴国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武则天继位后,决定改变很多旧有的政策,并且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倭奴国也看到了这个时机,便开始通过亲信人员寻找接触的机会。在一次酒宴之际,倭奴国的使者终于得以见到武则天。喝醉酒的女皇,并未过多在意这件事,随口应允了他们的请求——改名为“日本”,这个名字意味着“靠近太阳”,符合倭国对于文化和地理位置的认同。
倭奴国的使者带着这个名字高高兴兴回到国内,宣布他们得到了中国天子的许可,正式更名为“日本”。武则天的这一随口之赐,竟然改变了历史的轨迹。至今,日本这个名字依然在世人眼中熠熠生辉,并且成了世界上的强国之一。
或许,武则天当时并没有预料到,她的一句随口之言,竟然会给日本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更有趣的是,这个名字在后来的岁月里,成了日本人不断壮大的动力源泉。而且,正是这个名字,也成了他们野心的象征。如今的日本,不仅多次试图与中国发生冲突,还成为了美国的亲密盟友。
发布于:天津市保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