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破西突厥的名将苏定方的去世日期配资门开户官网,在《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并未明确记载,这一点非常奇怪。通常,朝中重臣的去世会在史书中有所记录,记下具体的时间和日期。然而,苏定方去世的具体日期却没有出现在这些重要文献中。通过细致的研究,我们发现,苏定方在其人生最后几年,特别是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之后,他北上西征,直至去世的这段经历充满了不寻常的隐秘。
苏定方作为西征突厥、东征高丽的名将,他的去世显然是一次重大事件,却没有及时向当时的唐太宗李治报告,甚至等了很久李治才得知苏定方已于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去世。这个消息传到李治耳中时,他感到十分痛惜,并对身边的侍臣表示了严厉的责备。
更让人疑惑的是,关于苏定方死讯的隐瞒,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消息封锁,而是连他最后一场战役的经历也被故意隐瞒。即便是后来的《新唐书》与《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等史籍,也未曾提及苏定方最后一战。直到后世学者在整理吐蕃相关史料时,才偶然发现了苏定方的身影。
展开剩余77%当然,由于这些资料仅来自吐蕃一方,所以无法完全确认其真实性,但根据吐蕃的文献记载,苏定方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乾封二年(公元667年)。这场战斗是一场遭遇战,且对手是一个极其熟悉的名字——伦布噶,历史上他被汉族史料称为禄东赞。伦布噶当时是吐蕃的“大论”,相当于宰相,几乎掌控了整个吐蕃的政权,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与苏定方的恩怨渊源深厚。八年前,伦布噶作为吐蕃的主帅,率领大军去侵占吐谷浑(今青海一带)的土地,副将达延莽布支与苏定方所部的唐军在乌海发生激战,结果唐军以少胜多,苏定方带着不到千人将吐蕃八万大军打得片甲不留,达延莽布支战死。这场战役后,苏定方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平定叛乱,然而伦布噶失去了副手,打击巨大。此事在吐蕃国内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甚至有传言说伦布噶为了独揽权力,故意借唐军之手除掉了达延莽布支。
伦布噶为了恢复自己的声望,最终推翻了这一阴谋论的影响,并通过除掉政敌重新掌握了吐蕃的政权。而此次苏定方的再次出现,成为了伦布噶复仇的机会。于是,伦布噶亲自率领十万吐蕃大军攻入唐国,接连攻占了唐朝设立的12个羌人统治区,目标明显——不仅要报仇雪恨,更要彻底消灭苏定方。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伦布噶的意料。苏定方巧妙地利用地形与战术,成功伏击了吐蕃军。在一场决定性战斗中,苏定方以仅仅8000骑兵的兵力大破吐蕃军,歼灭了大部分吐蕃士兵,只有万余人仓惶撤回青藏高原。更有传言称,伦布噶本人也在这场战斗中死于战场,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称他战死,也有的认为是因战事不利导致积劳成疾,最终因病去世。
如果吐蕃的文献记载属实,那么苏定方的最后一战无疑是一次辉煌的胜利。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史书对此却一字未提呢?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推测,苏定方的功绩在唐朝的史书中被有意埋没。回顾苏定方的生平,他的朋友李义府和许敬宗等人都遭遇了贬谪与打压,似乎证明了苏定方的荣耀与功绩遭到某些朝廷内部势力的忽视与贬低。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相信,苏定方并不在意后世的评价。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都始终如一地站在唐朝的边疆,挥剑捍卫大唐的疆土。苏定方去世时,已年七十六,被追谥为“庄”,这表明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与成就。
然而,在一些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如《隋唐演义》,苏定方的形象却被妖魔化,成为了反派角色。在这些作品中,苏定方被描绘为窦建德的部将,并设定他设计杀害了虚构人物罗成(历史上并没有此人),并试图排挤其他优秀将领,甚至设有儿子苏宝同,后者起义谋反并杀害了薛仁贵。无论这些情节如何跌宕起伏,历史中的苏定方绝不是这些小说人物的翻版。他是一个常胜的将军,一个民族英雄,跨越了多个疆域,征战四方,堪称唐朝的骄傲。
至于伦布噶,在死后,他的儿子赞悉若与论钦陵相继接任大论,继续掌控吐蕃的政权。而论钦陵,更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尊奉为“雪域第一名将”。他为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便要从他的战功谈起。这一切,才只是一个新的篇章的开始。
发布于:天津市保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