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肉牛养殖中,除了引种成本,饲料费用无疑是最大的开销。如何巧妙利用当地农副产品,降低成本,同时确保牛只健康快速生长,是每位养牛人必须攻克的难题。今天中国股票配资网站,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肉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众所周知,肉牛不同于猪禽,它们需要摄入大量的饲料干物质才能满足自身维持和生产生长的需求。如果盲目使用高价工业化“全价饲料”,成本将不堪重负。牛作为反刍动物,耐粗饲的特性为我们提供了降低成本的突破口:科学合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变废为宝,才是肉牛养殖技术的核心精髓。
一、为什么干物质采食量如此重要?
简单来说,干物质采食量指的是牛在一定时间内吃掉的饲料中干物质的总量。在牛只健康、饲料营养均衡的前提下,它直接决定了肉牛的增重速度。以国内肉牛养殖水平来看,每增重1斤,大约需要6.5至7斤的干物质。所以,吃得多,才能长得快、长得好!
二、影响肉牛干物质采食量的“隐形杀手”
肉牛的采食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杀手”有助于我们对症下药:
品种与个体差异: 不同的肉牛品种、血统纯度、杂交水平、年龄、性别甚至是否阉割,都会影响其采食能力。饲粮构成与加工工艺: 精粗比例、饲料的能量密度、以及饲料的加工方式(如干草干料、水泡料)都会显著影响适口性与消化吸收率。育肥后期,如果日粮精料占比过高(超过70%),营养浓度过大,反而会导致牛群采食量下降。环境因素: 理想的气温是15℃~25℃。夏季高温(超过28℃)和冬季低温(日粮或饮水结冰)都会导致采食量下降,甚至引发热应激和冷应激。饲喂管理模式: 饲喂模式、饲喂频率、空槽时间过长(如每天只有2-4小时采食时间,空槽期长达18-20小时)都直接限制了牛的采食量。牛舍环境与饮水: 粪污堆积、水槽长时间不清理导致的水污染,都会影响牛的饮水量,进而影响采食量。要知道,饮水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牛群的采食量!健康状况: 寄生虫、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炎、肢蹄病、腹泻)、营养代谢性疾病(如慢性酸中毒,瘤胃PH值长期低于5.5)都会严重影响牛的消化功能和采食欲望。应激反应: 转群应激、更换草料等新环境和新饲料的引入,都会让牛群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从而影响采食量。
三、提升采食量的“黄金法则”
基于以上分析,要提高肉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精细化营养管理:能氮平衡是关键: 在精料配方中,要特别注意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玉米占比在育肥前期控制在40%左右,中期50%左右,后期控制在60%以内。其余部分应由专业育肥料和预混料(如“纽洋乐预混料+创盈牛育肥料”黄金组合)补充,并搭配盐和苏打。避免过早催肥: 育肥前期能量或脂肪含量过高,容易让牛过早上膘,形成“小胖墩”,影响后期采食量和瘤胃健康。科学搭配粗饲料: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的根基。根据粗饲料的特性进行科学搭配,确保牛只“吃饱、吃好”,同时锻炼瘤胃功能。优化饲喂模式与环境:充足的采食时间: 摒弃“限制饲喂”的错误观念,确保牛群有充足的采食时间,杜绝长时间空槽。让牛想吃就能吃到,才能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适宜的饲喂方式: 避免水泡料导致营养流失和水分过大影响采食量。干草干料虽然营养好,但如果过干会导致适口性差,需要考虑添加适量糖蜜或其他调味剂增加适口性。保持料槽清洁: 定期清理料槽,避免饲料腐败变质。在高温季节,日粮长时间堆积过厚容易引起二次发酵,导致采食量下降。提供清洁饮水: 保证牛群随时都能喝到干净、卫生的水。定期清理水槽,避免底部堆积草料造成污染。疾病防控与寄生虫管理:定期驱虫: 寄生虫不仅与牛争夺营养,其代谢产物还会严重影响消化系统功能。体外寄生虫也会引起牛只烦躁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因此,定期进行内外寄生虫的驱除至关重要。关注牛群健康: 及时发现并治疗肺炎、肢蹄病、腹泻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避免其影响采食量和营养吸收。警惕营养代谢病: 慢性酸中毒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日粮配方和管理,维持瘤胃PH值在正常范围,减少拉稀、过料等现象。牛环境应激管理:防暑降温: 夏季高温时,采取喷淋、风扇、改善通风等措施,降低牛舍温度,缓解热应激,防止采食量下降。防寒保暖: 冬季低温时,保证牛舍温暖,防止饲料和饮水结冰变硬,影响牛的采食积极性。减少应激: 尽量减少频繁转群,更换饲料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让牛群有充足的适应时间。
肉牛养殖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掌握好干物质采食量的管理,不仅能让牛长得更快、更壮,更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的肉牛养殖事业带来新的启发!
您在提高肉牛采食量方面还遇到过哪些挑战?或者有什么独到的经验可以分享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中国股票配资网站
保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